巴桑旺堆和他高原上的法治课
2024-10-31 14:11:2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西藏法律人
■编者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扎根西藏,为了雪域高原上的公平与正义付出不懈的努力。前不久,《法治周末》记者走进西藏,采访了两位“70后”法律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西藏法律人对法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图为巴桑旺堆(左一)在西藏大学给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上课。 郑超 摄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傍晚,高原的太阳依然耀眼,一堂法学课即将开始。宽敞的教室简约而整洁,上课前几分钟,老师和学生陆续走进教室。讲台前,有学生对多媒体设备做最后的调试。
9月24日,在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西藏大学纳金校区研究生教学综合楼,《法治周末》记者看到上述一幕。
这是一节面向民商法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19点正式开课。此时,似乎只有窗外格外明亮的阳光在提醒听课人,这里是平均海拔3650米的“日光之城”。不过,教室配备的遮光窗帘将大部分阳光挡在外面,使得室内光线正好。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巴桑旺堆是这堂课的主讲人。这天,利用上课前和课间休息时间,巴桑旺堆接受了记者采访。
教方法而不是给结论
拉萨是巴桑旺堆的家乡。作为扎根于西藏的“70后”法律人,巴桑旺堆有扎实的学术背景——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工作几年后,他由西藏大学公派出国,在挪威奥斯陆大学法学院拿下法学博士学位。
在记者旁听的民商法课上,6名研究生来自汉族、藏族和蒙古族3个民族。根据学期初就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本堂课由民商法专业2023级研究生次仁央宗上台领讲,讨论的主题是商事行为。
商事行为是商法中的重要概念。领讲时,次仁央宗提到了商事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巴桑旺堆则将上述概念引申到其在德国商法典和法国商法典中的不同规定。在分析商事活动中的“商事居间”和“商事行纪”时,他提醒学生对这些行为进行比较,注意区别。
课上还从法律视角讨论了家族信托、直播带货人是否为商事主体等实务中的热点问题,巴桑旺堆总结道,目前信托登记制度和信托税收政策仍有待完善。直播带货行为主体在法律属性界定上也依然有很多讨论空间。
课堂上,巴桑旺堆频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了讨论中。
“互动式教学”是巴桑旺堆的教育理念。作为高校教师,巴桑旺堆反对“逼着学生学”,他更喜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其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在他看来,对话和讨论能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巴桑旺堆发现这一教学方式行之有效。他的课在西藏大学学生线上评教时长期名列前茅。
平时,巴桑旺堆既给本科生上课,又带研究生。他给研究生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常规任务:除了阅读指定教学书目,每周要自选两篇c刊(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目录的刊物)文章进行研读,之后将读后感分享至班级群供大家讨论。
年轻的法律学人对巴桑旺堆的严格要求直言不讳:这些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因为老师不仅在课上“追着提问”,还会对作业进行“抽查”。
上课的时候,巴桑旺堆经常提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讨论。一个行为到底构不构成侵权,常常由学生来分析和辩论。有时,有学生问他结论是什么,巴桑旺堆则回答:“我要教给你们的是方法,而不是结论。”
有学生表示,巴桑旺堆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大家在课上自主思考的习惯,好处之一是:记忆深刻,不会听完就忘。
年轻学人的新气象
多年来,巴桑旺堆在西藏大学带过一届又一届学生。面对如今的年轻学人,巴桑旺堆颇有感触:相比从前校园中观念较为保守的大学生,新时代的“00后”们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各个方面展现出他们的鲜明个性。据他观察,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喜欢被管束,并勇于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思想活跃,有创意,上课时愿意与老师互动,积极参与讨论。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踊跃作出回应。巴桑旺堆感到,这样的学生不断激发着老师的教学热情。
巴桑旺堆于2005年到西藏大学任教,除去公派留学的几年,他见证了西藏大学在师资、办学条件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据了解,西藏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是教育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报道称,以北京大学为首的22所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以来,西藏大学人才队伍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学科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科研创新展现新的活力,有力提升了西藏大学办学水平和质量。
数据显示:30年来,对口支援高校累计选派近800名干部教师到西藏大学工作,接收230余名西藏大学干部教师挂职进修、160余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各对口支援高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专业化人才“订单式”援藏,截至目前,西藏大学国家级人才总量达48人次,建成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覆盖各级各类国家级人才的教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逐渐成为人才队伍主体。
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教学之外,巴桑旺堆的另一个身份是律师。他现在兼职于西藏珠穆朗玛律师事务所。
虽然代理过不少大案要案,但对于巴桑旺堆而言,“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办案让位于教学”。
巴桑旺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他将自己从业多年的所见所思倾囊相授,用积累的丰富案例以及法庭实战经验,为法学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次,巴桑旺堆偶然见到了十多年前教过的学生。对方仍然对他印象深刻并表示感激,因为在步入社会后发现“老师当年在课堂上教过的东西在实践中都十分有用”。
大学教授与律师的双重身份,让巴桑旺堆在工作中扮演着“教书育人者”与“koko官网下载的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两个角色。而在身份切换中,不变的是他对法律的热爱。几年间,巴桑旺堆多次被评为“西藏大学优秀教师”。去年,他又被学校授予“西藏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在今年发表的《西藏高校完善法学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巴桑旺堆深入分析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教学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他鼓励利用多种手段传授法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注重在教学中将时事新闻、热点案例与法学理论知识相结合。
巴桑旺堆向记者介绍,这几年西藏发展很快,很多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他还提到,2021年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对推动法治西藏建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民法典对私权的保障彰显了对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当下人民的法治需求。巴桑旺堆相信,随着民法典在西藏的不断深入实施,法治建设水平会持续得到提升。
“雪域高原的公平正义追求者”是巴桑旺堆的微信封面签名。他认为,接受了先进的法学教育的自己是幸运的,更应该“回报社会、回报西藏”。他说,未来,自己将继续为法治西藏建设贡献力量。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