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飙升的西部旅游 如何抓住机遇助力西部大开发
2020-09-17 10:17: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西藏拉萨八廓街。
周鸣岐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国内旅游业持续回暖,大西北的旅游出人意料地飙升了。根据携程近日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预订国庆旅行“大西北”的热度暴增475%,西北五省区高星酒店搜索热度上升217%,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游客甚至早在8月即开始搜索去西北的国庆机票。另有统计显示,本次“十一”假期期间人气最旺的国内十大目的地省份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西部地区占了前五席。
显然,在出境游完全中断的当下,旅游业率先实现了内循环,去西部地区的远途游成为替代性旅游新热点。那么,西部地区如何借此机遇,推动本地区的发展?
缺乏精品,暴殄天物的现状亟需改变
人口地理学上,黑龙江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的这条线,被称为“胡焕庸线”。从当时此线的人口角度观察,西北方向占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东南方向仅有36%的国土,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然而,实际上这条人口的分割线,也是气候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西北方向是高山、雪域、沙漠、草原,还有戈壁和盐湖,广饶而壮阔;这与东南方向的平原丘陵、名山古镇、小桥流水的景观风貌截然不同。旅游本身的动因就是追求“不同”,体验与日常完全不同的景观风貌、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动植物生态、生活方式。因此,优质的西部地区旅游度假产品在内循环体系内,可以对境外同类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
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虽然西部大开发已实行了近20年,但西部地区大多先天缺水,人口稀少,无法像东部地区一样发展规模化制造业,产业薄弱也使这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的贫困人口。而旅游恰恰是利用好“青山绿水”产生经济效益的绿色产业,这个产业只需要一个小型的配套业态体系即可实现良好发展,是最直接的能给西部贫困地区民众快速带去就业岗位和持续收入的产业之一。
另外,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对西部旅游提出了政策支持,推动“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旅游安全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这为西部旅游开发指明了方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支持性政策细则出台,为西部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助推动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相对较为滞后,很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尚处于欠开发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是依赖门票经济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二次消费和附加值较低,缺乏能与国际对标、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品,这种暴殄天物的现状亟需改变。
打造西部旅游高质量精品,绕不开五个“要”
当下,打造西部旅游的高质量精品,绕不开五个“要”。
第一,要做好景区度假化。部分优质的传统景区向旅游度假区转变,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多种复合业态转变,是改变西部旅游落后面貌,满足内循环替代性需求,实现供给侧变革的必由之路。
从2018年起至今,国家部委多次发文要求“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直至要求“景区门票减免”,政策一贯、连续、导向性明确。为促进疫后旅游业恢复,各地方也竞相推出实质政策,掀起“抢人”大战。
压低门票收入,是为了彻底打破“门票经济”,景区再也不能靠控制社会公共资源躺着赚钱,形成一种政策性倒逼。虽然景区基础性收入减少了,但如能促成观光景区向度假化升级,带动周边居民更多致富机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当前国家“六保”“六稳”的根本性任务一致。对地方来说,增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远远超过国有景区的门票收入。长期来看,门票减免促进旅游消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利国利民。
而对于失去门票收入后,景区阵痛期的生存和发展,地方政府可给予景区一定的迭代升级投资和运营补贴,这与不少城市兴建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一样,是政府作为社会服务职能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优秀的旅游度假区吸引的客流和消费,也会回哺到地方的发展。
景区从观光向度假的转变,不仅是“景区酒店”这么简单,需要有更多的内容和综合性的业态,能给游客2天至3天的独特体验,他们才有住下来的理由。而要保证这些投资有良好的回报,项目的资金结构和变现途径会较为复杂,就需要严谨的投资可行性为核心,附以更加落地的定位策划。要警惕粗放型投资造成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二,要改变地产导向的商业模式。由于旅游投资周期长、回报慢,长期以来“旅游地产”的投资模式成了主流,“初心”不正,加上利益驱动下的冒进,其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和后遗症。这些东部地区文旅开发曾走过的弯路,西部应尽可能的避免。
随着“房住不炒”的坚决贯彻落实,旅游开发越来越倾向于减少甚至去除对房地产的依赖。这需要商业模式和产品结构的转变,也需要在配套政策和支持力度上创造好的条件。让旅游开发的成本更低、风险可控,更能依靠经营性收益来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
第三,要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做好政策和服务配套。营商环境一直困扰部分西部地区开发的痼疾,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解决,社会资本要么望而却步,要么做“快枪手”,急于投资变现回流。无恒产者无恒心,在这样的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培育出优质的文旅项目。
营商环境体现在地方政府的重信守诺上,后官也理前官事,让长周期的文旅投资能够安心。也体现在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执行上,任何一刀切、粗暴理政,都会让后来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还体现在整体规划、开发配套等执政能力范畴,一个配置合理、互相支撑的整体规划以及完善的公共配套,可以给投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四,要强化旅游营销,树立四季宜游形象。我国西部不少地区受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温度适宜、春暖花开的时节很短,不少景区淡旺季尤其明显,且旺季偏短。大投资回收困难,这也是旅游产品始终处于低端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设计优秀的多季节旅游产品,更需要西部省市政府强化旅游营销,逐渐改变人们对部分旅游产品的固有观念,附以强力促销举措,帮助景区和度假目的地延长有效旅游时间。
第五,要革新观念,抓住高端客群、年轻客群。根据多方数据显示:目前80后、90后的客群占60%以上,已成旅游消费的主流。特别是原本热衷于出境游的高端客群,他们的需求特点、消费偏好,需要认真研究分析,推出针对性、有格调、细分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适应旅游内循环时代的需要。
(作者系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高级分析师)
责编: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