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koko官网下载

 “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校园

“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

2021-02-04 08:17: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熊丙奇

中小学生在校园里能不能用手机?教育部再一次给出明确答案。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禁带手机”的规定一直未落实到位

无论是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还是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其实都并非新规。早在2018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此早有明确规定。

然而,从过去两年多的具体实践看,一些地方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学校、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冲突的事件一再发生,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此外,为防控疫情,去年上半年,中小学生不得不居家学习,校外校内的各类在线学科知识教学活动大大增加,连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20208月,教育部在相关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对9省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年底的普测相比,中小学生半年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增加最多。

而从深层来看,禁止学生把手机带进教室的规定得不到执行,也有些学校自身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创新时,都把利用电子产品教学作为创新的指标。在这种评价导向下,一些教师动不动就布置电子作业,或者要求学生下载某款app

一边是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用手机,一边又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进行教学,这也让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矛盾做法不理解。

在这种语境下,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规定,并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减少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就很有现实必要性。

学校应有系统治理思维

规定归规定,要真正将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禁疏结合,“禁”要严格执行,“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周到、细致的服务。

所谓“禁”,就是按规定严格做到“禁止带入校园”。按照规定,学生带进校园的手机要统一上交管理,不能把手机带进教室,如果学生把手机带进校园却不愿意上交,那就违反了规定,学校有权根据校规进行处理;如果学生进一步把手机带进课堂,应该赋予教师按照校规进行处理的权力。

从过去两年发生的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上交、带进教室被教师发现被惩戒引发的舆情看,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极易存在执行难的问题。鉴于此,舆论应加强引导,为保障教师处理权创造有利舆论环境。

而从根本上讲,这有赖于学校进一步细化内部的管理措施,确保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秉承耐心的处理方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而激化矛盾。

“疏”则是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工作,并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

不能忽视的是,出于日常沟通、安全等需要,家长和学生确实都有使用手机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尽力满足而非忽视他们的需求。

此次教育部的通知,对此已给出了比较细致的解决路径。未来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出台管理办法,既满足家长联系学生的需求,也实现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范管理。

一言以蔽之,根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的问题,需要学校有系统的治理思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甚至自相矛盾的方式。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基础上,制定刚性与柔性兼备的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与此同时,也要消除某些教学观念误区,不能把教育现代化简单视为要利用电子产品教学,而要更重视教育的品质,并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熊丙奇为教育学者)

责编:王硕

——法治周末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2022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