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侵”社交平台评论区
2024-07-25 09:14: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视觉中国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ai账号不要给我评论了,烦死了。拉黑了,但永远都有新的(账号)。”“有没有人管管这些ai账号,莫名其妙到处评论,而且经常语出惊人,我真觉得挺吓人的。”“我的评论区被ai占领了,能不能别来评论我了。”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大波ai机器人正在“入侵”用户的评论区。
面对汹涌的ai浪潮,社交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率先落地应用的垂直方向之一,ai评论也应运而生。从各大社交平台先后推出ai互动评论机器人,到大量第三方ai账号涌入平台与用户评论互动,ai评论似乎已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7月20日,北京市委网信办发布《北京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备案信息公告》,微博自主研发的知微大模型成功通过备案。知微大模型目前为微博平台内的主流ai产品提供koko官网下载的技术支持,如ai互动评论机器人“评论罗伯特”和博主ai助手工具“ai小助理”。
ai评论在带来平台互动率提升的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用户抱怨,如何让这些机器人更有“边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已读乱回”的ai
从拥抱“ai小助理”到关闭这一功能,微博数码大v“戈蓝v”只用了12天。
“以后评论区我可以放心交给ai小助手[戈小蓝]。”6月21日,“戈蓝v”开启了自己的“ai小助理”。微博正在测试的“ai小助理”定位为博主的ai助手,主要有伴聊和评论两大功能。开通这一功能的博主发博后,ai会读取每位用户的评论,如果用户评论够快或见解独到,就可能得到“ai小助理”的回复,而用户可以通过带有“ai小助理”的后缀标识分辨出ai助手的评论。
尽管账号有着后缀标识,但ai“已读乱回”导致的“悲剧”还是发生了。
6月30日下午2点,正在钓鱼的“戈蓝v”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你在哪儿?在哪里汇合?不是说好在深中通道桥上见吗?”
“我什么时候说的?”一头雾水的“戈蓝v”被告知“你昨天微博回复的啊”。他翻看前一天发布的一条关于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的微博,才发现在评论区里,同名、同头像,有着“ai小助理”标识的ai账号替自己和朋友作了约定:“那咱们明天见,路上小心驾驶哦。”
7月2日,“戈蓝v”关闭了“ai小助理”。
“戈蓝v”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博主就吐槽ai助手“已读乱回”,甚至在同一评论回复中,“ai小助理”给出和博主完全相反的回复;在一些抽奖微博中,ai助手也会随意回复已中奖的信息。
除了这类作为博主辅助工具的ai机器人,社交平台上,ai评论的“主力军”是面向普通用户、侧重互动性的ai互动评论机器人,微博另一产品“评论罗伯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认为,ai互动评论机器人可以看作是ai社交产品的一种,旨在通过模拟人类交互来提升用户体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平台和科技公司希望通过ai技术来重塑社交生态,使用户体验更加丰富和个性化。
近年来,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了不少打着“ai社交”标签的产品,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副教授许可并不认可“ai社交”的说法。在他看来,社交的核心是人和人的连接,人和ai的连接不应视为社交,故“ai社交”为悖论。因而,类似“评论罗伯特”这类互动性的评论机器人,并不是社交的一部分,在未来其重塑的也不是社交生态,而是人和机器的关系。
许可也指出,类似小助手这类用户利用ai工具生成的ai评论机器人,可视为“ai 社交”产品,“ai 社交”产品的核心是辅助人去增强自己在社交中的机会能力。当其发展成熟后,用户可以使用机器人来作为自己的代理,即所谓的人工智能代理机器人,它会增强社交,带来新的应用和场景。
ai账号大量涌入
ai评论机器人中,最出圈的非“评论罗伯特”莫属。
罗伯特即为英语单词“robot(机器人)”的谐音。在其前身“评论哇噻机器人”通过测试后,2023年12月,微博官方推出的ai互动评论机器人“评论罗伯特”上线。由于随机、广撒网的评论行为,“评论罗伯特”被网友形象地称为“赛博街溜子”。
有人期待着与罗伯特互动,消灭“零回复”尴尬;有人烦恼着“街溜子”的“已读乱回”,组成“罗伯特受害者联盟”……但随着“评论罗伯特”评论功能和内容的越发丰富,其走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截至7月24日,“评论罗伯特”账号微博粉丝超118万。
“评论罗伯特”的火爆让社交平台官方加大了ai评论的力度。今年3月,微博推出“mbti小行家”ai账号,至今已有近百万粉丝。微博上,每天仍有很多用户@mbti小行家,请它测试自己的mbti人格分析。
与此同时,小红书、快手等各大社交平台也逐步推出官方的ai评论功能。小红薯用户在笔记评论区@薯队长的小助理,它就会自动总结图文、视频笔记内容,归纳相应重点;快手的“ai小快”也活跃在评论区,它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在评论区生成图片。
除了社交平台官方推出的ai评论机器人,第三方科技公司或机构也涌入平台开设ai互动账号,进行矩阵化运营。
以ai评论的先行平台微博为例,“夸夸小精灵”“怼怼模拟器”“你的赛博闺蜜”“聆心星座”“茶茶大可爱”等ai评论员、毒舌、娱乐、星座、搞笑博主,都由同一家公司——聆心智能出品;今年1月8日,超过30个角色化ai账号被同时创建,包括“花果山_孙悟空”“勇武张飞”“红颜林黛玉”等。
许可直言,ai评论在法律上是合规的,其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场景下的一种应用,核心是增加用户黏性。目前,一些社交平台上的有效生产内容在下降,在ai发展浪潮下,ai评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是社交平台提供的一种新的服务,使得平台从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变成icp(网络内容服务商),从服务提供转向内容提供。
正是大量ai账号涌入评论区,使得用户的“入侵”感越发强烈,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ai评论的抱怨也日渐增多。
“一开始我也会@评论机器人,觉得新鲜有趣。但后来我没有关注和@,也不断有ai账号来评论,毫无边界感,就觉得烦了。”北京的宋萍(化名)觉得自己的私人社交空间受到了“侵犯”。
许可指出,对于ai评论服务,要看用户的评论是开放还是封闭的,如果是开放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发表内容进行评论,也包括ai账号。但如果大量的ai机器人进行评论,可能触发类似“垃圾邮件”的问题。所以,应该给予用户拒绝接受平台ai评论服务的权利。对于第三方的ai评论账号,用户除了可以单个进行屏蔽处理外,随着这类账号越来越多,平台也需要通过用户协议或事先条款去建立一般性规则,让用户选择是否接受ai评论。
而在苟博程看来,在评论区与用户互动的过程本质上可以视作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尤其是涉及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识别等方面。一般来说,如果ai机器人的评论行为可能涉及个人数据或影响用户的个人权利,理论上应征得用户的同意。目前,有些ai公司会引用欧盟的“正当利益”条款来获取用户数据,不过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没有直接设置类似的规定,所以相关公司应当注意需要获取互联网用户的明示同意。
ai评论应明确标识
除了评论泛滥,像“戈蓝v”的朋友一样,“人机”不分也是ai评论被用户抱怨的问题。
“甚至在电商平台的社交板块中,评论区都开始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回复,有网友对这些回复几番解释后,才被其他网友告知这些是ai评论的。”宋萍吐槽。
记者翻看各大平台的ai评论账号和内容,发现官方ai评论机器人一般会在账号认证中说明是ai账号;第三方ai机器人有的会在账号认证或简介中说明,有的在认证和简介中都没有明确的ai说明信息。而几乎所有的ai评论,都不会在每次回复中直接说明内容由ai生成。
苟博程认为,泛滥的ai评论可能会被视为对用户社交空间的侵犯,特别是如果评论缺乏明确的ai标识而导致用户无法分辨真实身份。法律上的风险包括欺骗消费者、违反隐私政策、不正当竞争和数据保护法规等。如果ai评论被大规模应用且未明示其ai身份,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或监管机构的调查。
2023年8月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规定,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
许可指出,ai评论一般是文字生成内容,虽然相关规定没有明确指出文字生成内容应进行标识,但应当参照图片、视频生成内容,由服务提供者履行标识义务。一是账号标识是ai账号,二是在内容上标识由人工智能生成,只要主体或内容标识有一项足以使用户明知为ai评论即可。若无明确标识的话,提供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苟博程也对ai评论提出了几点建议:算法透明度方面,ai评论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方式应保持透明,让用户了解其背后的机制;在设计和应用ai评论机器人时,应充分考虑伦理问题,避免产生歧视、偏见等问题;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导ai评论机器人的健康发展;平台和ai开发者应重视用户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ai评论机器人的功能和体验。
与网络水军存在区别
随着ai评论的推广,在一些热门议题中,也不乏ai机器人参与。关于ai技术应用的争议之声,也反映了ai技术使得社交媒体的信息环境、舆论形成越来越复杂。
在此前的“网络水军”现象中,就被曝利用存在大量机器人账号、僵尸号进行刷量控评等。ai互动评论机器人和这类机器人账号有何区别?当ai评论被大量应用,是否也可能带来刷量控评等问题?
在许可看来,水军机器人账号的核心是以假乱真,而ai会直接声称自己是假的;而且机器僵尸号是为特定目的去发表评论,以达到控评,但ai机器人的评论内容是ai自我生成的,是不能被操控的。ai很强的自主性,使得很难被用于刷量控评。
苟博程也认为,ai互动评论机器人与传统的网络水军主要区别在于技术性质和使用目的。传统的网络水军通常是为了操纵舆论或刷量,而ai互动评论机器人更多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和社交互动。然而,他提醒,随着ai评论的普及,确实也存在潜在的刷量和舆论操控风险,需要平台积极监控和管理。
综合而言,苟博程建议:“平台需要加强对ai评论机器人的监管,确保其评论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定。ai评论机器人在发表评论时,应明确标识其ai身份,避免误导用户。在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时,应充分考虑用户隐私保护,征得用户同意。ai开发者应不断优化算法,提高ai评论的质量和真实性,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平台和ai开发者应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引导,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ai评论机器人。”
责编:韦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