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式的“学术酒吧”未来可期
2024-10-31 14:05:0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杨朝清
今年以来,“学术酒吧”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兴起。主讲人多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或青年学者,带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观众多是大学生或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在酒吧这个更为放松的环境中,大家学习知识,也彼此交流;主角不是酒,而是文化和思想的火花。(10月27日央视新闻)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篇《会饮》中,描写了宾客在宴会酒酣耳熟之后开启有关爱与美讨论的场景;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也刻画了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的画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学术不应该是自弹自唱、孤芳自赏,而是需要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学术酒吧”作为一个载体,为人们搭建了一个知识分享的平台。
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60.2%,在不少高校,研究生的规模已经逐渐超越本科生,接受过一定的科研训练、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学里常见的读书会、工作坊,参与对象大都是同一个学科专业或者相关学科专业的年轻人,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甚至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与之相比,“学术酒吧”不仅氛围更加轻松,参与对象的异质性也更强,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
“学术酒吧”的火爆,折射出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年轻人对精神食粮有更高品质的渴望与追求。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分享《从摄影救国到自拍打卡——近代中国西北旅行摄影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反思》,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自拍打卡切入,透过历史的影像与影像的历史观察近代中国;《黑神话:悟空》爆火后,有“学术酒吧”邀请《西游记》研究学者分享《取经路上的现代回响:〈西游记〉的精神底色与文化符号》……“学术酒吧”的魅力不仅在于主讲人对研究内容有足够的热爱和深入的了解,也在于通过高质量的讨论让观众更有满足感和获得感。
“学术酒吧”通过创造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促进了陌生人社会的社会联结。“学术酒吧”让学术走出“小房间”,拥抱更加广阔的“大天地”;主讲者与观众互动交流的过程,能够带来思想的碰撞和启发。
与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相比,“学术酒吧”主讲者与观众的关系更加平等,现场氛围和互动方式也不同,如果主讲者和观众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那么“学术酒吧”显然就是有生命力的。
更进一步说,当知识分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就都能够有机会在公共场所分享知识。“学术酒吧”只是一种分享形式,未来这样的交流空间会越来越多。
在知识迭代更新不断加速的当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知识分享未来可期。虽然“学术酒吧”还面临着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挑战,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知识分享终究会找到其存在的路径。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