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应敢于对行业惯例说不
2024-08-21 22:49:4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
□张智全
去年3月,市民李云(化名)在网上购买了一份金牛区某餐饮店的餐饮自助套餐,套餐订单详情页载明自助菜类并备注每桌限用一张、到店需另付锅底及油碟。次月,李云和朋友一起到该餐馆用餐,餐馆要求收取1元餐具费。李云表示不认可但迫于餐馆强硬要求,就支付了1元。此后,因餐馆对该笔费用不予退还,经各方调解无果,李云就将餐馆起诉到成都金牛法院。法院认为,在双方未达成合意的情况下,餐馆无权收取该笔餐具费。(8月15日《成都商报》)
消费者到餐馆用餐支付1元餐具费,一直是餐饮的“行业惯例”。尽管这笔餐具费并不多,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也不会太在意,但在法理逻辑上,却关乎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的保障。
这名涉案消费者对行业惯例敢于说不,并最终被法院认定商家的收费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对商家在“行业惯例”幌子下乱收费的否定,无疑有助于让有悖法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利于成熟消费环境形成的“行业惯例”难有立足之地,其意义自不待言。
有人认为,为1元餐具费将商家告上法庭,这名消费者显得有些小题大做。毕竟,这种权益金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维权诉讼,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要远大于1元,虽然最终胜诉,但也付出了“追鸡杀牛”的代价,可谓得不偿失。
诚然,单纯算维权成本账,消费者提起的1元诉讼,确实毫无性价比。但这种维权诉讼的看点并不在诉讼本身,而在于其背后蕴藏的消费维权法治深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商家在没有明确告知、未与消费者达成合意的情况下,按照“行业惯例”收取1元餐具费,已为法不容。在商家利用“行业惯例”向消费者乱收费已成痼疾的现实语境下,如果越来越多权利意识已觉醒的消费者敢于为区区小钱向商家较真,则必将有力倒逼商家诚信守法经营,有利于促进成熟消费环境的形成。
塑造成熟消费环境,既有赖于商家诚信经营,又有赖于监管的积极作为,更有赖于消费者依法维权法治意识的全面觉醒。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节节攀升。切实有效保护消费权益,把一切阻碍成熟消费环境形成的“行业惯例”彻底清除,确保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已势在必行。
尽管我国目前的消费环境已大为改善,并呈现出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但“行业惯例”马甲下的侵犯消费权益行为仍层出不穷。究其根源,“几个小钱不值得费那个劲”的消费观念普遍存在,以及“为权利而斗争是节操之诗”的维权意识缺乏,是重要诱因。在这种意义上,鼓励更多消费者敢于为区区小钱与商家对簿公堂,更有助于形成维护消费权益的法治“涟漪效应”。这对成熟消费环境的早日形成,显然不可或缺。
当然,鉴于消费者个体提起此类维权诉讼既耗时费力、收益不成正比、又只具有个案效应、难以被更多消费者复制等短板,各级消费组织不妨以提起公益诉讼为切入口,以公益诉讼大范围彰显的警示威慑共案效应,推动实现对霸王式“行业惯例”的标本兼治。如此,才能在更高层次让损害消费权益的“行业惯例”早日没有立足之地,推动成熟消费环境早日形成的愿景照进现实。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