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工如何走得更远?-koko官网下载

 养老社工如何走得更远?-koko官网下载
koko官网下载  > 法治中国

养老社工如何走得更远?

2024-09-19 10:12:3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图为2023年3月1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康乾街道兆丰社区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为社区老人“云问诊”。     视觉中国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对于“90后”社工尕玛草来说,她参与的“声音博物馆”长者生命回顾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是社工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一次重要尝试。此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街道商业街社区。

尕玛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在社区的落地,建立起老年人的生活网络,让社区、社会关注到空巢老年群体。

据记者了解,不止“声音博物馆”项目,正有越来越多面向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入社区,以顺应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的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比15.4%,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今年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去年年底,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全国老龄办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鼓励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内设专业社会工作科室、设置专门岗位或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社工站合作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服务。到2025年,推动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均拥有一名社会工作者。

以生命回顾为主线的“声音博物馆”

尕玛草是一个藏族女孩,读大学时的专业是社会工作。她即将大学毕业的那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地震。尕玛草来到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灾区驻扎。2013年到2017年,她与另外3名驻村社工在这里开展灾后社区重建服务。村民中大部分是老年人,服务村里的109位老年人,是她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尕玛草告诉记者,石凤村灾后的环境非常艰苦,然而这些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的老人,却展现出了她们这些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坚韧、达观和生命力。于是,尕玛草开始录下了老人们声音,并把这些老人的故事整理成了文字,她希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些看似沉默的老人,给这个世界留下过自己独一无二的痕迹。于是,她有了给老人做“声音博物馆”的想法。

“2017年,真正告别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在面包车里哭了很久,舍不得这片土地,还有在这里产生无比珍贵的人与人的情感。”尕玛草说。

后来尕玛草攻读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并在成都继续她的社区工作。她带着在石凤村工作的记忆和经验,开启了“声音博物馆”的尝试。

在成都市经开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尕玛草所在的成都市龙泉街道润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积极老年的视角出发,在商业街社区搭建“声音博物馆”平台,开展以生命回顾为主线的“声音档案”“声音故事”“声音播报”等系列活动。

社工们用文字和视频采访相结合的方式,把身边每位平凡的老人当作人生的主角,请老人们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做成音频文件,存放起来。在合适的时间,社工们会在社区里把老人讲述自己人生的故事播放出来。

“我们希望从‘家庭连接和社会系统支持’两个角度建立起老年人的生活网络,让社区老年群体肯定这一生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老年群体自信和能力,在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相互支持的力量,促进老年群体正确、积极地看待老年生活,参与社区生活与建设。”尕玛草说。

尕玛草介绍,在“声音博物馆”的记录中,“有和癌症抗争在人生晚期实现自己价值的奶奶,有从老师的岗位上退休后始终在从事公益的阿姨,还有从koko官网下载的服务对象转变成核心骨干的爷爷”。

今年6月,“声音博物馆”夕阳之声志愿者队伍成立,这是一支年龄在56岁至76岁之间的老年志愿者队伍,他们定期会去社区里探访更高龄的独居老人,提供“共享厨房”的志愿服务。

“工作这么多年,我会因为这些服务对象的反馈,内心非常有力量。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去影响大家,希望有更多的组织、社工和普通居民,尝试走近老人,看到他们的独特价值和人生经验,看到他们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看到每个老人最真实的存在。‘声音博物馆’项目获得了一家公益基金会‘未来星社区’资助计划的帮助,希望‘声音博物馆’可以被复制和传播,落地到更多的城市和乡村,社区和院落,更多的家乡和他乡!”尕玛草说。

社工机构存在资源“短板”

事实上,为进一步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而社会工作正成为各地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热”需求。

记者了解到,在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模式下,政府以项目制的方式填充社区的软件建设,社工由中标的机构派驻到社区,运用自己专业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向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时间由项目合同决定。

对于北京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95后”社工谢乐乐而言,如何把社区里的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运营好,实现自我运营、自我造血,是她和团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家好的社区养老中心是什么样的?北京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因此,为了得到更多老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获得参与感,谢乐乐组织了志愿者队伍“小院管家”,把养老中心的一部分运营工作交给对社区更为熟悉的老人们。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志愿者队伍从原定的20人增加到30人,三人一个小组,轮流值班。

“小院管家”也成了居民反馈意见的代表,谢乐乐再根据这些意见和需求来开展中心的服务。“其实这些退休老人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不存在问题,对于60岁至75岁的低龄老人来说,他们突然退休之后会产生很大的落差,不知道怎么去适应目前的生活节奏,所以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行动力没有那么强了,会需要一些便民服务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自我运营、自我造血,毕竟政府这个甲方不可能一直投钱,我们也需要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通过一些市场化的服务获得收益来支撑我们的运营。”谢乐乐表示。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冯小林在《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社工探索》一文中指出,社工机构以公益逻辑为行动准则,天生具有资源“短板”,对政府和社会的资源依赖性较大,主要靠“输血”维持运转,自身缺乏“造血”能力。因此,单纯依靠社工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有可能会因缺乏可持续的资源资金供给而难以长期运转。

养老社工人才结构需优化

除去社工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外,养老社工群体还存在人才数量不足和流失问题。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表示,当前养老社工、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存在不足。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泰康溢彩基金会联合发布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研究报告显示,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机构普遍面临“工资待遇低”“服务人才匮乏”“员工劳动强度较大”“员工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等问题,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是社会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中医护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比例仅为9.14%,社会工作者比例更低,仅为3.14%。

一位社工向记者表示,她见过很多机构社工的流失,很多人只做了半年或一年就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了。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李佳向记者表示,养老社工人才结构不优的问题更关键,社工需要引进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工作方法。

“例如,很多社工在陪老人聊天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呢,我们应该让这些社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不是陪老人一聊就两三个小时,而是应该怎么有更高的效率地去帮老人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社工工作的能力。”李佳说。

责编:戴蕾蕾

——法治周末
koko官网下载的版权所有 koko官网下载 copyrights © 2014-202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