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而不学”的研学游缘于没“规矩”
2024-08-09 09:00:0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张连洲
暑期以来,研学市场热度居高不下。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长沙等城市成为研学游的热门地区。不过,研学游火热的另一面是价格越来越贵、“游而不学”、体验感差等各种乱象。专家认为,研学游能够一定程度增长学生的见识,但过热也有贩卖“教育焦虑”之嫌。目前,研学游市场上高溢价普遍,有关部门建议消费者理性选择,注意师资、安全和活动质量。(8月3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研学游持续升温,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需求。不可否认,开展研学旅行,推进营地教育,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对于开拓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等很有帮助。
但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研学市场,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出现了大量粗放型、体验差的产品。缺乏专业性、流于形式,“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等问题广泛存在。有调查显示,这个暑假近九成受访家长消费在5000元以上,五成消费超1万元。家长为孩子的研学游投入了重金,但是得到的很可能只是孩子们的“潇洒走一回”,不仅悖离了研学初衷,而且隐藏各类风险。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研学旅行,国家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行业标准和执法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执法部门又无从查处。其次,不少商业机构过分看重“利益”,把家长和孩子当作“唐僧肉”,竞相分而食之。打着“研学”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眼前利益,不惜雇用“黑车”、降低餐饮质量、聘用无证“黑导”,连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给研学活动带来了巨大隐患。
为了避免让暑期研学游沦为家长们的“烧钱游戏”,应制定全国统一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产品开发、操作流程、市场规则、价格标准、资格准入等,进行政策指导和规范;同时,还应创新教育模式,完善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课程规范,引导家长和孩子有序外出研学;再者,有关主管部门可建立若干“研学教育”示范基地,规范接待标准,引导研学旅行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责编:肖莎